彼时,23岁的周杨静参加残疾人运动培训,才开始了她人生中第一次的寄宿生活。虽然运动员圈子里都是残疾人,但周杨静一开始还是很怕和别人一起交流。“队里的人见我年轻,都很照顾我。老一辈的运动员人生经历比较丰富,他们主动带我去适应群体生活,去适应如何跟外界交流。以前我很害怕别人用异样的眼光看我,或者直接对我恶语相向,我也只能假装没看到没听到。跟队友们一起的时候,他们完全不介意别人的眼光。训练以外的休息时间,有时我们甚至会开着残疾人摩托车,像一个车队一样浩浩荡荡出去玩,十分引人眼球,而我那时候会觉得我们很威风、很酷,就慢慢调整了自己的心态,不再害怕别人的眼光了。”
2006年残运会轮椅击剑比赛后,周杨静本不想再从事体育运动,但一想到2008年奥运会在北京举行,为了在自己的运动生涯里能够参加一次残奥会,她又选择了刚刚组建的赛艇队,不想竟一举夺得桂冠。周杨静回忆起夺冠的时刻,笑言:“我也没想到自己能够拿到冠军。因为以前自己在学校从来都不是最优秀的,我对自己并没有很大的自信。但是夺冠之后,有种光耀国门的感觉,让我发现原来我也可以比别人厉害。”
褪下光环 化身社工
残奥会夺冠后,周杨静想着回归平凡生活。彼时,有好几家企业向她投来橄榄枝,但她最终还是选择了成为广州市青年文化宫的一名普通社工。
谈及选择成为一名社工的原因,周杨静说道:“当时IBM那边有意向招我,但我自知自己的文化水平不高,去那里就是一个装饰品,发挥不了什么作用。而在青宫,我更多的是做服务的工作,更能展现自己的人生价值。而且我也很喜欢和青少年接触,一方面,我可以在他们三观还没完全确立前给他们一些正确的引导,另一方面,他们也用他们的朝气与活力感染着我。”
周杨静很快就适应了青宫的环境。她与同事们一起吃宵夜、打羽毛球,相处得很愉快。周杨静笑说:“可能做运动员被困了太久,不做运动员之后有种解放了的感觉,就很积极地参与身边的活动。”一次,周杨静前往女子监狱宣传亚运会,向服刑的青年们分享了一段自己出去参加比赛,受到当地志愿者热切帮助的经历,使当时还在服刑的女青年感受到当一名志愿者是一件神圣的事情,于是非常踊跃地向周杨静要亚运志愿者的申请表。这件事让周杨静印象深刻,也使她意识到,原来做社工是如此有意义的事情。
“从事社工工作,最重要的是要用心去做,不要纯粹把这份工作当成一份工作。接到的每一份任务都是一份使命,我们并不是盈利机构,而是打着政府的名义做事。所以如果自己做得不好,可能有损的不是自己的形象,而是整个政府的形象,所以我们要更加有使命感。就和运动员一样,我们出去比赛,不是代表个人,而是代表国家队,赢了比赛挂起的是我们的国旗”,周杨静说。
用心生活 平淡是真
周杨静认为上天是公平的,上天为你关了一扇门,就一定会给你打开一扇窗。如今回忆起童年时发生的事故,周杨静却笑称这已经成为了她人生里的故事。“我出车祸以后,我的家人常常鼓励我,并告诉我‘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,必先苦其心志……’,或许小时候发生车祸,就是为了让我有一天站在领奖台上享受冠军的感觉。”还有两年就到不惑之年的周杨静表示,现在自己已经不会把曾经的苦难当成苦难了,也不愿过多地回忆过去,在她看来,跨过人生的苦难,更多的是庆祝而不是抱怨,而后继续抬头往前走。
距离残奥会夺冠已过去11年,如今的周杨静在认识新朋友时,并不喜欢和别人提起自己曾经是残奥会冠军的身份。“因为我玩得比较疯,而奥运冠军可能给别人有种光伟正的标签,我不是很喜欢给自己贴标签,虽然我曾经是一名冠军,但我从小到大最希望的还是别人把我当成一个普通人来看待。”
现在,周杨静不再从事体育行业,但她表示,希望全民都能参与运动、科学健身、热爱体育,追求健康文明生活方式。正所谓少年强则国强,运动事业的发展应从培养青少年开始,同样,青少年也要有建设健康中国的使命感。
社会工作是社会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,体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理念。作为一名社会工作者,周杨静希望在未来,自己能继续地做好青宫社工这份工作,运用自己的专业知识、技能和经历,帮助有需要人,将爱心传递给更多的人。返回搜狐,查看更多